智慧手機中花樣繁多的APP豐富著我們的生活,然而,有些APP卻被植入惡意程式,吸費、盜取資訊、操控著使用者手機,成為潛在的安全「炸彈」。
「偷」錢悄無聲息的APP
最近,北京的胡先生下載了一款APP,名為《歡樂鬥地主嗨翻天》,卻遭遇了惡意吸費。
「感覺看著挺正常,下游戲的時候也沒多想,最後才發現用著用著話費無故就少了。」胡先生說。
福建一名使用者也遭遇了類似的情況。「給孩子下載了一款《飢餓鯊:世界》的遊戲APP,剛安裝好都還沒開始玩,就瞬間收到7條扣費簡訊。」該使用者感嘆,如果是孩子一直玩,大人沒及時發現,也就白白被扣費了。
記者調查發現,近年來,惡意吸費的應用軟體屢禁不止,使用者深受其害。據相關業內人士介紹,吸費類APP一般藉助運營商的簡訊支付通道,開發者在APP中內建惡意扣費程式碼或者病毒,病毒啟動後會私自發送扣費簡訊或定製高額業務,有的病毒還能惡意攔截回執簡訊,讓使用者在不知不覺中「被扣費」。還有一些APP會故意在頁面不顯眼處設定扣費廣告連結,使得使用者不小心「誤點」而被扣費。
問題APP「陷阱」多
除了惡意吸費,問題APP還有諸多「陷阱」,危害使用者財產、隱私安全。
【強行捆綁推廣其他應用軟體】目前,工信部公佈了2017年前3個季度、共104款問題APP。其中,「強行捆綁」佔到了84.6%。
記者發現,不少使用者曾遇到過「被捆綁下載」的情況。「下載一款軟體,卻發現手機上自動多出來一些亂七八糟的APP,太煩人了。」據瞭解,騰訊應用寶、PP助手等應用商城都上架過此類軟體。有使用者質疑,這樣的APP為何能通過平臺的稽覈?
【未經同意,收集、使用使用者個人資訊】工信部發布的第三季度問題APP「榜單」上,「應用匯」應用商店的一款「互伴」APP在列。這是一款針對汽車車主的服務類應用軟體,表面上為車主提供便利,背後卻未經使用者同意,洩露使用者個人資訊。
業內人士表示,這類APP通常是社交類產品,需要「偷走」使用者通訊錄、簡訊等個人資訊,分析所謂的「大資料」來提高使用者使用體驗,機鋒網釋出的主打賽事和社交的騎行類APP「野途」、遊迅網釋出的聲控遊戲「八分音符醬」等軟體也都是如此。
【惡意操控使用者手機】去年5月,廣東警方曝光了一款名為「AndroidTrace」的APP,該軟體可以自己連線網路,撥打電話、傳送簡訊,甚至使用者的手機還可以被他人直接遠端控制。今年因「惡意操控」被工信部曝光的APP還有IT貓撲網的「千尋免流」和來自金山手機助手的「開心連連看」。
有業內人士透露,就算違規APP被查封下架,在有些小型APP開發商的包裝下,也可能會換個「馬甲」再次上線。(據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)
專家視角
APP下載平臺也應承擔責任
值得注意的是,在工信部公佈的問題APP名單中,有些不乏來自較大的、為人所熟知的應用商城,例如三星、酷派、91門戶等應用商店。
專家認為,惡意APP屢禁不絕,源頭在開發者,同時應用商店等APP下載平臺也存在一定責任。平臺應對上架的APP進行稽覈把關,對已有APP盡到安全監測的義務,並及時下架惡意APP。
今年7月1日,工信部實施《移動智慧終端應用軟體預置和分發管理暫行規定》,對APP生產企業和應用分發平臺加以規範。